专家认为,适度饮点合格酒,对身体有一定益处。但我们平时筵席上常闻的所谓“以酒助兴”、“借酒烧愁”、“一醉方休”之说,绝对不宜提倡。
古代名医李时珍早就告诫酗酒者:“酒过饮不节,杀人顷刻”。就是说,饮酒不宜过量,否则有损健康,甚至会引来“杀身之祸”。
凡酒都含酒精,不过是酒精含量高低而已。啤酒最低,通常含酒精3%~5%,最高10%;黄酒为10%~20%;葡萄酒为16%~40%;白酒酒精含量最高,为45%~65%。浓度愈高,酒精愈烈,对口腔、咽喉、食管和胃肠黏膜的刺激性也愈大。
现代医学研究证明,饮少量低度优质酒,对神经系统有轻度兴奋作用;可促进血液循环;活络关节肌肉;增加食欲;减少或缓解心脑血管病的发作。但必须严格控制酒量,绝对不允许酗酒。否则,只会使机体产生耐受性,久饮成瘾,从而对健康产生严重危害。
但酒中有致癌物。专家指出,喝酒多的人,一般癌发生率也高,饮酒与5%的癌症有联系。原因是酒中有致癌物;酒精又有促癌作用。酒的原料大米、玉米、高粱等谷类,以及苹果、葡萄等果品,在选料或酿造酒过程中易受亚硝胺类、黄曲霉素B1等致癌物污染;残留在谷物、果品上的农药或砷化物,以及酒精进肝分解后的主要产物乙醛,也可是致癌物。酒精对肝有一定毒性,长期过量饮酒必伤肝。酒精还可溶解其他致癌物,使致癌物容易被机体吸收,导致癌症。酒精还促使黄曲霉素B1诱发癌症,并加快肿瘤生长速度。
酗酒加大患癌风险。专家强调,长期大量饮酒,特别是经常酗酒,可引起多种消化道及其他系统癌症,尤其与头颈部癌、食管癌和肝癌的关系密切。美国专家认为,酗酒会促进口腔、咽喉部、食管和胃发生癌变。日本学者发现,嗜酒者的口腔、咽喉癌发病率较一般人高2.6倍;法国西部居民喜饮高浓度白兰地,其胃癌发生率高于其他地区;美国、挪威等国发现,饮啤酒与大肠癌特别是直肠癌,有密切的关系;中非人喜喝玉米酒,故中非成为食管癌高发区。由欧洲共同体和美国支持的一项研究表明,饮酒可增加乳腺癌危险性1.5~2.0倍,对有乳腺癌高危因素的妇女危害更大。有学者做过研究,每日乙醇摄入量超过120克者,喉癌的危险性比不饮酒者高5倍;每日摄入乙醇超过30~50克者,与不饮酒者比,结、直肠癌的危险性高1.5~2倍。专家要求忌饮大量酒,包括烈性酒与啤酒等低度酒。绝对不可酗酒,酗酒加大患癌风险。
饮酒加吸烟,犹如“双面杀手”。专家指出,饮酒又吸烟,不啻火上浇油,使致癌危险性骤增。这种致癌危险不是简单的相加作用,而是相乘结果。单嗜酒者患口腔、咽喉及食管癌的几率比不饮酒、不吸烟者高2~3倍;而吸烟又饮酒者,患口腔、咽喉癌的比例竟升高至15.5倍,食管癌也有4.4倍。原因是饮酒可抑制唾液分泌,吸烟又加重这种抑制,双重作用使上述部位的致癌物浓度大为增高。酒精还会将黏附在口、咽及消化道的致癌物溶解,使其易于被组织吸收,从而致癌。美国专家指出,喝酒又吸烟,可使P53基因突变率比仅吸烟不喝酒者高,且是烟酒不沾者的5倍。
喝酒应适可而止。酒量大小因人而异。酒量小的人更不应勉强饮酒或过量饮酒。人类乙醇去氢酶(ALDH)的基因类型不同,对乙醇的代谢速度也不同。中国人的乙醇代谢速度仅为西方人的一半,故酒后易受乙醇影响而致细胞突变,也可因乙醇堆积体内,造成脸红、恶心、呕吐等不适症状。即使饮酒爱好者,也不宜天天饮酒,每次饮酒间隔最好在3天以上。成人一日酒精的摄入量应控制在100克以下。平时最好喝葡萄酒、黄酒或啤酒,尽量不喝白酒。一年四季都不要喝凉酒,应温热再饮。孕妇不宜饮烈性酒,否则会使胎儿智力迟钝。慢性胃炎者不宜饮大量啤酒。糖尿病患者忌饮酒。更不能以酒代饭,也不可用酒保暖。冬泳前后忌饮酒。
专家提醒,即使是药酒,服用也有讲究。一般每日服1~3次,每次10~30毫升。若不饮酒者,可将药酒兑水稀释后再服,或可将其加温后服用。不可自行配制家用药酒。药酒必须在中医师指导下配制或服用。药酒的天天服用与饮普通酒不同,不是酗酒,是治疗需要,只有经连续服用若干疗程,才会产生一定药效。
祸兮酒所伏,劝君别酗酒。为减少癌症,保证机体健康,请远离酒类!
酒精依赖是一种疾病,应积极治疗,早发现、及早治疗既能缩短治疗时间、提高治愈率,又能早期阻止和降低酒精对机体的损害,大大降低治疗费用,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社会和家庭对酒精依赖患者不应采取歧视、放任自流的做法,应给予他们宽容的态度,支持和帮助他们进行治疗,使他们能早日戒除酒瘾,恢复自信。
全国24小时免费戒酒热线:400-023-7890